检索结果
|
人类学的本土化及其基础学科地位的认同 |
作者: |
徐杰舜 |
主题: |
人类学, 本土化, 基础学科, 认同 |
年份: |
2003 |
出处: |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3, (05), pp.1-7 |
摘要: |
人类学在中国崛起的突出标志 :一是人类学的本土化 ;二是其作为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地位的广泛认同。 |
|
|
世纪坦言:中国人类学的现状和未来 |
作者: |
徐杰舜 |
主题: |
人类学, 人类学本土化, 中国人类学 |
年份: |
2003 |
出处: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 (12), pp.2-11 |
摘要: |
中国人类学学者访谈录 ,从中国学者进入人类学领域的经历 ,中国学者对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中国学者对人类学理论的探索 ,中国学者对人类学本土化或中国化所作的努力 ,中国人类学与其他学科互动的态势 ,中国人类学与国际人类学的交流 ,中国学者对人类未来的关怀等方面 ,对中国人类学近 2 0年的发展作了比较忠实、全面的记录 ,这对中国人类学史史料的积累是极具学术价值的一件大事。我们从《人类学的世纪坦言》坦率诚恳 ,如实说出的关于中国人类学发展的种种情况、意见、观点、看法和评论中 ,既看到了人类学在中国百年发展的成果 ,又窥见了新世纪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美好前景。 |
|
|
第二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海峡两岸圆桌论坛实录 |
作者: |
林敏霞, 徐杰舜 |
主题: |
人类学, 高级论坛 |
年份: |
2004 |
出处: |
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人类学高级论坛2004卷[c]. 2004 |
摘要: |
徐新建:各位学界同仁,在今天的两岸圆桌讨论会上,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院士和乔健教授作为主题发言人;此外,今天作主题发言的还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王明珂教授;来自厦门大学中国人类学所、中国人类学学会秘书长彭兆荣教授;论坛的秘书处特别邀请到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现任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副秘书长的王建民教授;我 |
|
|
浅议广西民族学院人类学学科建设 |
作者: |
徐杰舜 |
主题: |
广西民族学院, 人类学, 学科建设 |
年份: |
2004 |
出处: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s1), pp.191-194 |
摘要: |
广西民族学院已经拥有了较丰富的人类学资源,其不仅有一个为学术界所充分认同的《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还有一支结构合理的人类学学术梯队,以及一大批人类学研究成果,只要领导重视,大家齐心协力,广西民族学院的人类学学科建设一定会取得重大的发展。 |
|
|
人类学要关心人类的未来——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十五 |
作者: |
徐杰舜, 李亦园 |
主题: |
人类学, 汉人社会, 社会科学, 人类的未来 |
年份: |
2002 |
出处: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2), pp.2-8 |
摘要: |
我对台湾人类学的影响一是使人类学进入了对汉人社会的研究 ,二是在人类学的研究中带进了社会科学的立场。面对 2 1世纪 ,人类学要关心人类的未来 |
|
|
百年学问:钟敬文对民俗学和人类学的贡献——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十四 |
作者: |
徐杰舜, 万建中 |
主题: |
钟敬文, 民俗学, 人类学, 互动, 学科发展, 贡献 |
年份: |
2002 |
出处: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1), pp.4-11 |
摘要: |
民俗学与人类学的互动对各自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八十多年来,钟敬文先生以他的学术实践倡导和推动了这两个学科的结合和互动,为中国人类学和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
|
|
我的人类学之路——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十六 |
作者: |
徐杰舜, 范可 |
主题: |
人类学, 研究生, 训练, 理论, 积累 |
年份: |
2002 |
出处: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3), pp.27-35 |
摘要: |
我的大学和硕士研究生时期先后在厦大和中大接受中国南派人类学的教育和训练。 1 991年到了美国 ,在华盛顿大学接受美国人类学的教育和训练。美国的人类学研究生教育除重视、密集阅读和写作等“核心课程”的教学 ,“田野方法”的训练和“研究设计”外 ,还十分重视“研究规范”的培养。 |
|
|
人类学世纪坦言——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六 |
作者: |
徐杰舜, 庄孔韶 |
主题: |
庄孔韶, 民族学, 民俗学, 人类学, “不浪费的人类学” |
年份: |
2000 |
出处: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3), pp.13-19 |
摘要: |
作为中国第一批民族学博士的庄孔韶先生从他选择专业的兴趣、早期的教学感受、田野工作谈到对中国人类学的重要学者费孝通、林耀华的成果的评论及《金翼》与《银翅》两书的连接意义。庄先生还就人类学怎样看待历史文献与撰述等谈了自己的见解 ,并说到其本人提出的“不浪费的人类学”的初始思想。认为人类学家既是文化梳理的专家 ,又是文化观察的杂家。 |
|
|
哈佛访学感受与学术史反思——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九 |
作者: |
徐杰舜, 王建民 |
主题: |
人类学, 民族学, 学科发展, 学科史 |
年份: |
2000 |
出处: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6), pp.8-15 |
摘要: |
在美国人类学界族群研究和全球化问题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许多国内人类学家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人类学在美国是一门显学 ,人类学知识在民众中十分普及。在当前面对着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中国的人类学应当积极参与其中 ,发挥人类学关注民生的效用。在 2 1世纪 ,中国人类学学科会更加普及 |
|
|
解决问题 知难而上——人类学者访谈录之三 |
作者: |
徐杰舜, 钟年 |
主题: |
人类学, 人类学家, 本土化, 田野考察 |
年份: |
2000 |
出处: |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0, (03), pp.10-15 |
摘要: |
中国的人类学虽然队伍较小 ,但它很年轻 ,充满了活力 ,近年来发展势头也较好。人类学应关心人 ,关心生活 ,关心现实 ,知难而上 ,真正解决一些理论问题和实际性问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