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
|
村庄内部市场交换与乡村人际关系——科技下乡中的人类学视野之三 |
作者: |
秦红增 |
主题: |
集市, 生产交换, 乡村人际关系 |
年份: |
2004 |
出处: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05期 |
摘要: |
科技下乡促成了村庄内部市场交换的产生。通过对村级集市和村庄内部生产交换的分析 ,认为村庄内部市场交换满足着目前乡村社会生产和生活上的分工与合作需求 ,从中衍生出的“团体格局”人际关系 ,并不是对原有的“差序格局”的打破、取代 ,而是在农业生产科技化的场景下 ,村民们获取社会资本和利益的新形式。 |
|
|
论当代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 |
作者: |
秦红增, 张时碧 |
主题: |
当代社会主义, 道德准则, 道德 |
年份: |
2004 |
出处: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
摘要: |
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应该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建构和培育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
|
|
生态人类学的审美走向 |
作者: |
袁鼎生 |
主题: |
生态人类学, 审美走向, 生态审美, 生态审美学 |
年份: |
2004 |
出处: |
广西民族研究,2004 年第4 期 |
摘要: |
生态人类学从包含审美性, 到实现审美化, 最后走向生态审美学, 形成了由局部到整体的审美走向。 |
|
|
可否引入分形思想——关于中国民族理论创新与发展的一点思考 |
作者: |
龚永辉 |
主题: |
中国民族理论, 分形思想, 理论创新 |
年份: |
2004 |
出处: |
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02期 |
摘要: |
本文认为 ,要实现民族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除吸收一些亲缘学科如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的理论外 ,还应吸收数学的一个奇异分支———分形学理论。作者提出了运用分形的自相似观念来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用分形的奇异性解决长期以来有关民族概念的争议 ;用分形的分数维观念去认识复杂精细的民族结构 ;运用分形理论中生成元的依序演化去把握民族范畴的基本规律等等 |
|
|
关于非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原则与体制的思考 |
作者: |
黄世喆, 韦华 |
主题: |
非国有企业, 企业档案, 管理原则, 管理体制 |
年份: |
2004 |
出处: |
档案学通讯,2004年第2期 |
摘要: |
非国有企业的档案管理应当遵循效益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从这三个原则出发, 体制的创新成为必要, 首先必须体现在鼓励与发展带有民间性质的档案组织;其次要实现原有档案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第三, 应加强法制化环境的建设。 |
|
|
试论多样性文化互动下的民族认同_以中国西南跨国民族地区为例 |
作者: |
周建新, 罗柳宁 |
主题: |
多样性文化, 互动, 民族认同 |
年份: |
2004 |
出处: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
摘要: |
世界范围的民族分布情况有大聚居、小聚居、杂居和散居等基本模式。长期稳定的多民族小聚居或杂居格局一般意味着多样性文化共存共生, 通过中国南方跨国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多样性进行论述, 可以发现多民族多样性文化互动条件下各民族认同情况的诸多特点。 |
|
|
科技文件形成主体及运动状态的变化趋势 |
作者: |
黄世喆 |
主题: |
科技文件, 运动状态, 科技活动, 运动过程, 横向运动, 文件连续体理论, 文件运动, 变化趋势, 多维运动,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
年份: |
2004 |
出处: |
北京档案, 2004年07期 |
摘要: |
|
|
|
壮语稻作词汇及其文化内涵试析 |
作者: |
贺大卫, 蒙元耀 |
主题: |
壮语, 稻作词汇, 文化内涵 |
年份: |
2004 |
出处: |
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
摘要: |
稻子与麦子、玉米并称世界三大粮食作物。壮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 ,有悠久的水稻裁培历史。壮语之中沉积着丰富的稻作文化词汇。本文从广西马山县壮语相关的稻作词汇入手 ,挖掘它们的深层内涵 ,从语言角度解读壮族的稻作文化。 |
|
|
科技档案的真实性--科技档案本体论研究系列之三 |
作者: |
黄世喆 |
主题: |
科技档案, 真实性, 准确性 |
年份: |
2004 |
出处: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
摘要: |
科技档案的真实性是由科技档案的准确性来保证的, 科技档案真实性不会因为科技档案的更改补充而受到损害。科技档案的真实性包括内容的真实和形式( 载体) 的真实。 |
|
|
论教育理论研究的困境与超越 |
作者: |
钟海青 |
主题: |
教育理论研究, 困境, 超越 |
年份: |
2004 |
出处: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年03期 |
摘要: |
教育学脱离哲学即迷失了独立自主的方向, 经典教育知识构建模式阻碍了教育理论原创性和解释力, 形成了还原论、普适性的知识构建取向、二元论分析思维模式和简单化研究倾向, 教育理论分科研究也陷入“合法性” 困境。教育理论创新需要进一步反思、解构这些局限性,突破已有知识形态和思维模式。为此要走向世俗和生活, 以不同标准对教育知识进行分类, 转向关爱教育生活世界和生命主体, 培育学科思维“ 自立” 意识, 重视多元文化和价值的冲突整合, 形成新的研究取向及学科思维和学术规范。 |
|
|